2017国考面试热点:阿大葱油饼被停业,拷问如何实现情法共赢
空面试热点相关背景9月27日,有媒体报道称,老上海“网红”美食“阿大葱油饼”因涉嫌无证无照经营被关停,引起诸多网友关注。这家位于上海闹市区弄堂的小店据说已有34年历史,今年七月,被BBC推荐报道后人气暴涨,阿大亲手制作的手工葱油饼每天限量销售、供不应求。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三点,一天出炉300个葱油饼,几乎每天都有各地食客慕名而来,排长队等待品尝美味。空面试热点独家解析@钱江晚报魏英杰:说起来,卖葱油饼三十多年的阿大,原先可是有证有照、持证上岗的。可开着开着,到最后连证照都办不了了,只能在自己家楼下破墙开店。他还说了,如果实在不让开,他就只能“关门营业”,也就是在家里做了。这种思路不可取,从这却可看出这事情确实让阿大很为难。这不由让人感慨:偌大城市,难道竟摆不下阿大的葱油饼摊?但这肯定不是只有“阿大葱油饼”才碰到的问题。试想,阿大的生意那么好,每天那么多人一大早就赶来排队。有人等了足足7小时,就是为了买一只葱油饼。就这样,阿大每月的盈利都不够付房租,可想而知其他个体户会是什么情形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别的店都不要开了(所处地段、经营范围以及个人情况各有不同),而是说高房租对一些小本经营会有“挤出效应”。到最后,一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经营服务(如早点摊),很可能会出现难以为继的情形。虽然我对有人宁愿等几小时就为吃一只葱油饼,表示不理解,但我对阿大的服务理念非常认可。一只葱油饼原本没多少技术含量,关键就在于材料好、用料足、用心做。阿大就是以这样的想法,认真做好每一只葱油饼。这种善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大家尊重的。我们这个社会也需要这样一种认认真真做事的精神。如果这样的小店都因房租成本高而开不下去,或被挤出中心市区,那该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情。就此而言,人们关注的何止是一家好吃的葱油饼摊的命运,还是一座城市该如何良性运作的问题。阿大干不下去了,大不了不干,可是吃货们何处寻找那只散发着老上海味道的葱油饼?做葱油饼的是这样,那卖生煎的呢?@东方早报沈彬:从宽泛的定义来说,“阿大葱油饼”体现了阿大对美食的严格追求,选料实在、做工地道,提升了葱油饼这一普通食品的附加值,也满足了新兴白领一族对美食消费升级的需要,算是和“工匠精神”沾边,但并不是一回事。而如今,在公共舆论平台上,很多时候“工匠精神”被脱离了先进制造业的大背景,不谈“工”,只谈“匠”。结果,很多时候“工匠精神”被偷换成“手工制造”、逆工业化,一些落后的生产工艺,乃至三无产品、黑作坊,居然摇身一变,开始标榜自己的“工匠精神”,甚至连“祖传贴膜”这样的低端手工业也挂起了“工匠精神”的羊头。是的,“工匠精神”被写入了今年3月份全国“两会”上的政府工作报告。但是,政府工作报告到底是怎么说的?--“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”。显然,“工匠精神”的载体是企业;“工匠精神”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、个性化的升级需求,而其大语境则是:“中国制造”、生产流程、用户体验的全面进步,而不是对手工业、小作坊的退化。比如,去年央视推出了系列节目《大国工匠》,其中介绍了“中国商飞”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。这位“上海老师傅”在35年里,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,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。而这种严谨的工匠精神,是依托于现代先进制造业,是依托于先进的工业化产品的,不是手工匠人。所以,不要将“工匠精神”庸俗化,把一切从事手工劳动的都冠以“工匠精神”之名,甚至把低端的手工业、小作坊都说成“工匠精神”,否则,只能与国家提倡的、基于现代先进制造业的“工匠精神”南辕北辙。@北京青年报:据报道,阿大通过多年奋斗,已经撑起了自家的一片天,不但供儿子读完了大学,还在上海买下了多套房产,身价千万。这当然是阿大的手艺和勤劳换来的,但是你想想看,假如还有另一个手艺同样好、人也同样勤劳的阿大,但是他必须办证办照,必须付出高额租金去租合法经营场所,他的葱油饼生意还能做下去吗?还能身价千万吗?无证无照不仅关乎卫生和扰民的问题,也关乎公平经营的问题。对一个无证无照卖葱油饼的人性,就是对另一个有证有照卖葱油饼的残忍,因为他们的经营成本完全不一样。有人建议,当地政府应该从扶贫帮困的角度,帮阿大在附近寻找到租金相对可以接受,且可以办理证照合法经营的场所。且不说身价千万的阿大,是否符合“扶贫帮困”的标准,问题是,其他所有无证无照经营的,是否也该照此办理呢?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国家不是家庭”,是说一个家庭可以讲人性和关系,但是一个国家必须讲利益讲效率。很多人显然是基于家庭视角看待阿大葱油饼,认为应该允许它存在并善待它,但是如果基于国家视角,这么办是肯定不行的--法不容情,大家都不讲规矩都讲人性,相关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如果可以这样大,你觉得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?阿大的葱油饼摊子,之所以不愿迁址到合法经营的店面,说白了,无非还是成本问题。食客们倘若真爱阿大的葱油饼,就应该自愿承受更高的价格,帮助阿大在有证有照的店面也能继续经营下去。而不是动辄要求政府掏钱,或者公开不把法规放在眼里--政府的钱终归也是纳税人的钱,法规不该因为“网红美食”而被弃如敝屣。@红网沈俊岑:对于很多人来说,阿大葱油饼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张饼,一个小食店,它更代表了老上海的味道、老上海的传统美食文化、老上海的情怀。很多人认为,经营者阿大是一个残疾人,却对传承中华传统美食有着30多年的执着,这种“匠人精神”足以让人尊重,这种传承精神、城市记忆本应该被充分保护,有关部门的查处、监管未免过于生硬,不够人性化。阿大经营三十多年来从没出过食品安全问题,一直在做“良心生意”,成了“网红”之后却被有关部门“严重约谈”,责令其关门停业,难道一个偌大的城市竟然容不下一张“最好吃”的葱油饼?从法理角度来讲,阿大葱油饼确系无证无照经营,存在食品安全隐患。经营场所在老居民房子里,存在空气污染、噪音污染问题,而且老民宅还存在消防安全等问题。况且,阿大葱油饼多次被周围群众举报,想必是干扰到了周围群众的正常生活,侵犯了群众的合法权益。法律面前,人人平等。葱油饼再好吃,也不能凌越法律,有关部门依法查处,本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,对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。阿大葱油饼到底该何去何从,情法两难怎么破?对这些“老上海味道”,对于这些有情怀的“良心生意”,相关管理部门不能一刀切。对于政府来说,已经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,日前,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多个部门已积极协调处理此事,瑞金二路街道上门了解情况、帮其解决生活困难。市场监管部门会引导、支持阿大合法合规经营。笔者认为,政府方面可以为这些经营超过二十年的“老上海味道”增设一个“特许经营证”,把这些老店做成美食文化店。设立特殊的文化许可证,一方面守住了城市味道,留住了城市记忆,一方面将中国传统美食文化发扬光大。政府可以为这些美食文化店统一提供场所,集中管理,做成“城市名片”。对于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经营者,可以减免一部分租金。简化其办证办照程序,政府为其提供便利条件。阿大本人也应该转变态度,积极配合政府改善其粗放的经营条件和场所,精细化经营,合法合格经营。阿大葱油饼不是情与法的“对垒”,相关管理部门与经营者应该都“向前跨一步”,多些思索和考量,达到情与法的共赢。@京华时报:“阿大葱油饼”的困境在于,它一方面受到消费者的欢迎,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,情理上应该开下去,但另一方面,由于无证无照经营,存在安全隐患,法理上应当关闭。这种情与法的冲突现实中并不少见,两者如何调和?法律底线不容突破,但法律本身是否有可修改、可优化的空间呢?按照相关法律规定,开食品店必须租用商品房,但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,一间商品房的租金至少两三万,像阿大这样的个体小吃店主根本无法承担。严格执行这样的标准,意味着“阿大”们在上海难有立锥之地。这既是对弱势群体生存权的一种变相剥夺,也是对地方美食文化的一种摧折。问题是,这样的规定有多少合理性和科学性?商品房是比民房更安全,还是更卫生?我想这取决于经营者的自我管理,而非场所。至于在民房经营会带来污染和噪音的问题,其实可以通过更新设备等技术性手段,或者民意自治的方式加以解决。可以看到,对“阿大葱油饼”,周边居民大多是持欢迎态度的。城市管理尤其是涉及民众生存权的管理,最忌讳为了管理便利,不分轻重缓急,采取一刀切式的执法模式。这样一来,解决了一个问题,很容易导致更多问题出现,往往得不偿失。好的城市管理,首先应该是精细的,既能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,又能关照不同的管理对象。“阿大葱油饼”有30多年历史,也有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信誉,甚至已然成为上海小吃的一张名片,能否成为被保护的对象?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的背景下,能否通过降低执业门槛,鼓励更多的经营者创立自己的品牌?可见,办法总比问题多,关键在于转变管理思维。“阿大葱油饼”事实上也是如今大都市的一种写照,外表越来越繁华,商业越来越发达,普通人的生活品质却在下降。放“阿大葱油饼”一条生路,其实也是为生活添一丝色彩。华图解析:尽管“阿大葱油饼”自开张以来,一直涉嫌无证经营,但能坚持至今,说实话,“阿大葱油饼”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比别人更珍视口碑,文雅点说就是“品牌”。不过,如果从卫生角度而已,这家存在30多年的小店,确实有一定的问题,但如果仅仅将这些“苍蝇馆子”一关了之,怕是连执法人员也会不忍下手。毕竟这些朝夕相伴的“草根美食”承载了太多食客的记忆与情感,甚至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。若真的被取缔,又让人觉得有些可惜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没有人可以享受特权、逃脱监管,网民也无意为“阿大”无证经营辩护。但是,现代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服务,不是为了“管死”。实际上,正如治病不能以治死人为目的,权力监管也不能为管而管、为治而治。即使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市场行为,也不宜将政府的公信力放在大火上炙烤,以应景式监管让“阿大”单方面为自己几十年来累计的失职后果买单。不得不说,在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凸出的当下,我们更需要用“情”来关爱这位耄耋老人,用“情”来关注“居改非”中的街边传统美食,用“情”来延续美食记忆,这就需要从文化传承的高度尊重曾经出现的美食文化,不是一味取缔关闭,一纸封条,万事大吉。而是要带着真心真情,拓宽思路,解放思想,在依规依法的情况下,让这些记忆中的美食,延续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