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导读】华图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:2013年国考行测指导:题句中的顺序问题,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!,更多资讯请关注黑龙江华图微信公众号(hljhtjy)或加入国考 交流群【423764846】 【添加微信客服】
黑龙江华图咨询电话:0451-88882340
|
在解答主旨概括题时,经常要用到两种找寻主题句的方法:宏观行文脉络、微观关联词语。微观方法指的是利用关联词定位文段的主题句,一般来说,关联词语比较显见,因此,在解题时能够帮助快速找到重点。专家提示:从宏观方法入手,利用文段的整体结构来找寻主题句,因为只有在阅读完整个文段后才知道为何种行文脉络,所以,在解题时具有速度慢、难操作的特点。
在实际运用过程中,会出现这样的问题:利用微观方法找到了一个重点,但该重点放到整个文章中又并非重点。其实这就涉及到顺序的问题,究竟先看宏观的脉络还是微观的关联词语。尤其是随着言语题文字量的加大,文章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更加凸显,首先利用关联词找到的重点往往非重点,而必须结合文章的宏观结构进行解读,因此,建议按照先宏观再微观的顺序进行解题。现举例进行说明:
【例题1】
历史的遗产一旦被看作鲜活的对象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,就成了活生生的东西,也就不会有尸臭了。比如一些学者专家教授的文章,之所以那么僵硬呆板枯燥无趣,味同嚼蜡不堪细读,并不完全是一个文字表述能力问题。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看作活物,他们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。
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( )
A. 历史的遗产与人生体验的关系
B.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
C. 研究者的文字表述问题
D. 一些历史研究文章呆板无趣的原因
【解析】该题如果首先利用关联词解题,很容易发现末句的“归根结底”,它属于引导结论的词语,其后内容为主题句,据此,同义替换,答案选“B”。但是仔细分析文章,该结论是对前句进行的进一步解释说明,而前句为一个“比如”引导的分句,本身并不重要,因此,该结论也并非重点。
黑龙江华图微博
贴心微信客服
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
客服热线:0451-88882340
网站://haerbin.huatu.com/